在國慶中秋長假,錦江沿岸“熱度”持續攀升。白天,市民游客沿著錦江行走,體驗愜意“慢生活”﹔夜晚,“夜游錦江”點亮一江碧水,兩岸光影秀與河水交相輝映。
這些場景源自於錦江水質的不斷改善,這也是成都水務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切面之一。
記者5日從成都市水務局獲悉,“十四五”期間,成都圍繞構建節約、高效、合理的水資源體系,以及打造健康、和諧、持續的水生態體系等方面工作,深入推進現代水網體系建設。
為給市民游客帶來更好體驗,在國慶、中秋假日期間,“夜游錦江”創新推出雙節嘉年華活動,通過推出文化場景化、體驗互動化、傳播情感化的內容,展現蓉城古今魅力。
如今,“夜游錦江”頻頻“出圈”,其背后正是成都水生態治理的“久久為功”。
通過修編《錦江水生態治理總體規劃2022—2035年》《成都市沱江流域水生態綜合治理規劃修編》,出台《成都市河湖水生態綜合治理技術導則》等政策文件,成都精准施策,水生態持續改善。2022年至今,114個地表水斷面優良水體率連續3年達100%,38個國省控斷面水質全部達標,錦江黃龍溪國控斷面持續穩定達標。
“同時,通過深化河長制,全市配置各級河長6745名,實現了每一條河都有人管、有人護。2021年至今,各級河長累計巡河302.14萬人次,發現解決問題18.82萬個。”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水清岸綠的治理成效,也逐步轉化為城市獨特品牌。為促進水域空間及溪水空間的價值提升,成都構建起“天府藍網”價值轉化體系。
目前,結合錦江、沱江、岷江流域綜合治理,成都九道堰、東安湖、白沫江、榿木河等藍網示范項目已建成。
不久前,成都重點水源工程李家岩水庫建設現場傳來好消息——大壩面板澆筑已全面完成,這一建設節點的達成,標志著李家岩水庫工程正式轉入蓄水准備階段。未來,該工程將成為成都水資源保障的又一支撐。
水資源是城市發展的“脈搏”。成都如何構建水資源體系?節約、高效、合理三詞是答案。
通過建立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目標、地下水管控指標、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等剛性約束指標體系,2021年至2024年,全市總用水量均未超用水總量紅線。“我們也加強取用水監管,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完成所有電子証照轉換,年取地表水審批20萬方及以上、年取地下水審批5萬方及以上的非農業取水單位,以及灌溉面積5萬畝以上的農業取水單位實現全覆蓋在線監測。”上述負責人表示。
針對水資源配置保障能力提升,“十四五”期間,成都建成張家岩水庫至老鷹水庫引水工程,並加速推進李家岩水庫、久隆水庫、三壩水庫等大中型水庫開工建設。目前,李家岩水庫已完成大壩面板澆筑,久隆水庫大壩上游填筑至458米高程,充水隧洞掘進6300米,三壩水庫完成初步設計報告審查。
水利工程加快建設的同時,城鄉供水能力也實現同步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市設計供水總生產能力達749萬噸/日,其中城市(含城鄉一體化)供水規模692萬噸/日,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升至93.01%。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天富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