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高度——台·观·塔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5-05-05

  天富注册链接是外国人比我们更先进?他们比我们掌握更厉害的盖高层建筑的技术?当然不是。

  举个例子,建造于12世纪(1174)的法国的比萨斜塔,高度为54.5米,而建造于 11世纪(1065)辽代的中国山西佛宫寺释迦塔,也就是应县木塔,高度是67.3米。

  其实,中国古代建筑从来没有放弃过天空,而且往高空发展的努力一直在继续。而中国建筑追求的高,与西方建筑的高,可以说是有本质不同的。西方建筑在高度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最著名的就是那些哥特式的大教堂。西方建筑的高,是着重于建筑本身的高度,那是为了通过建筑本身的体量和高度,达到让人崇拜的宗教目的,其实并不是想让人爬到那些高高的建筑上面去。

  而中国建筑的高,是为了把人送上去,从而在高处进行一些活动,所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种高度,是为人准备的。

  中国建筑往高空发展的主要手段,往往是从台基开始。将台基不断加高,使建筑的整体高度增加。而“台”到最后,竟然也变成了一种独立的建筑形式,这也算是没白当绿叶吧。

  老子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篆文的“台”字,是一个高字省略了“口”,再加一个代表房屋的“至”字。高处的房屋,这个解释也是实至名归了。

  作为使建筑增高的基础手段,“台”其实是有很多种含义的。其一,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建筑的基座。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基本上都是建造在一个基座上的,这个基座就叫作“台”。其二,“台基”就是建筑物本身的一部分。比如大明宫含元殿,它下面的台基部分就不是简单的一个基座了,而是层层叠叠的成为了建筑本身。其三,就是将建于“台”上或利用“台”而构成的整个建筑群通称为“台”。秦始皇的“琅琊台”,汉武帝的“柏梁台”,应该都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了。其四,就是“台”也作为一种独立的建筑形式存在。《尔雅》中写“四方而高曰台”,大概就是这种建筑。

  虽然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国古代建筑,大多都是单层的,但那并不代表中国古代的建筑没有向高空发展的野心。甚至可以说,中国建筑经历过一个狠命向高空发展的时期,也就是崇尚“台”的时代,大概从商周晚期开始,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高峰。中国古代的高层建筑,起源于“台”,兴盛于“台”。可以这么说,也许汉代的长安和洛阳,就是一个高台林立、高层建筑鳞次栉比的城市。

  “台”这种建筑,曾经是比“宫殿”更加重要的国家象征。战国、秦汉,是“台”发展到高潮的时代,几乎所有重要的建筑都是叫作“台”的。楚筑“章华台”,赵建“丛台”,长乐宫有临华台、神仙台,曹魏邺城也是“西北立台,皆因城为基址,中央名铜雀台,北为冰井台,西台高六十七丈,上作铜凤,窗皆铜笼,疏云母幌,日之初出,流光照耀”。

  中国建筑中的“台”,起源得很早。从现在发掘的商代早期遗址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晚期的盘龙城遗址来看,当时大型的宫殿建筑都是建在高大的台基上的。那为什么“台”这种不易建造的大型建筑,却发展得那么早呢?

  我们想想古代西方的金字塔、巨石阵等巨型建筑,也是出现得很早。在没有起重机和吊车的古代,建筑物越往高处盖,建造难度是呈几何级数增加的,那怎么办?只有一种办法:技术不够,人来凑!可以说,只有在古代的奴隶社会,才能聚集起成千上万的劳动力来共同建造一个建筑。而在秦汉以后,虽然中国进入了封建时代,但奴隶社

  我们一直在说“台”,而还有一类建筑,也是古代高层建筑的代表,和“台”差不多,那就是“观”。

  我们现在一提起“观”,首先想到的就是道家的专属建筑——道观。其实在古代,“观”并不是道家专有,而是一种高台建筑。《释名》写有:“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大概就是起源于古代的瞭望台。汉代长安就兴建了不少“观”,《汉宫殿名》中有临仙、渭桥等二十四“观”,洛阳也有“十八观”。“观”这种建筑,最初就是为了登高远望而建的,你要是生活在《洛阳记》中的汉代,走在街道上,两边高台高观林立,那感觉不亚于走在纽约的高楼大厦中。

  说到高台建筑的起源,不管是“台”还是“观”,或者“榭”,都是从古代的军事建筑演化而来。这种建筑在军事上叫“橹”。《洛阳记》中就写道:“洛阳城,周公所制,东西十里,南北十三里,城上百步有一楼橹……”这里的“楼橹”,就是一种在军事防御中,起到“登高远观”作用的建筑。那是一种建在高处的瞭望台,起到军事警戒的作用。在现在遗留下来的很多长城的敌楼上,还保存有这种“楼橹”。

  在汉代以后,由于建筑上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制度的转换,逐渐减少了依靠大量人力堆土营建的高处建筑了。木结构的发展使得利用建筑结构本身搭建高台成为可能。虽然由夯土向木结构转变的过程是艰难的,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这种“由石到木”的转变竟然也过渡得非常精巧。

  《世说新语 • 巧艺》中记载了魏文帝曹丕所造“陵云台”的过程:“陵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木扶持之,楼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就是说,建造陵云台楼之前,先称过所有木材的轻重,使四面所用木材的重量相等,然后才筑台,因此四面重量不差分毫。楼台常随风摇摆,可是始终不可能倒塌。可魏明帝登上陵云台时,大概是台楼还在随风摆动,这可把魏明帝吓坏了。他下令用大木头支撑着它,可这一撑不要紧,大概因为四周的重量有了偏差,楼台一下子就倒塌了。

  “塔”来源于古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窣堵坡”,音译自梵文的(stūpa)。这是一种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点式建筑。汉代时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本土建筑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国式的“塔”这种建筑形式。

  北魏洛阳城中的永宁寺塔,是皇家寺院永宁寺中的佛塔,据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丈,百里外都可以看见。足见当时木结构技术的先进。

  我们在前面讲过,中国建筑往高处延展的努力从未停止。那为什么到现在,高层建筑反而越来越少了呢?

  由于木结构技术的成熟,高层建筑从堆土逐渐演变成用木材料建造。可这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防火。高大的木结构引来了火神的青睐,时不时地出来刷一下存在感。大火对当时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造成严重破坏,频繁的火灾以及大风、雨雪等自然灾害,使高层建筑频繁被毁。出于对安全的重视,人们逐渐就对高层建筑失去了兴趣。

  不得不说,永宁寺塔才是真正的中华第一塔。我们知道,现存辽代的山西佛宫寺释迦塔,塔高 67 米多,已经非常巍峨了,而永宁寺塔比释迦塔足足高出两倍有余。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里说:塔身高九十丈,塔刹高十丈,共计一百丈,超过 272 米。郦道元《水经注》中也说:从金盘底到地面共有四十九丈。北齐魏收《魏书》也说“高四十余丈”。

  北魏是个崇尚佛教的朝代,永宁寺是当时的皇太后胡氏下旨所建,可以说是一座极尽奢华的皇家寺院了。而那座九层的宝塔,高耸入云,成为当时洛阳最醒目的地标,据说距离京城一百里远就能看得到。塔的中心竖立一根巨柱,从地下深处直贯顶部的塔刹,这让我想起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那根“通天浮屠”。

  中国传统建筑的高度问题,有历史原因,也有建筑发展和保护的技术原因。不管怎么说,现在中式的传统建筑,并不在高度上有过多的作为了。不过,这种发展却使中国建筑在空间、结构、材料、礼制上形成了更多自己的特点,最终发展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体系。